2025年一季度,中国汽配出海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行。从全球供应链重构到技术升级,从合规压力到新兴市场需求,行业呈现出鲜明的趋势特征。
2025 年一季度,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仅增长 0.5%,创下近五年最低增速。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:欧美市场需求疲软叠加墨西哥、东南亚等地的产能分流,正在重塑中国汽配企业的出海逻辑。以墨西哥为例,其凭借北美自贸协定(USMCA)的关税优势,吸引了包括比亚迪、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企业设厂,2024 年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 32%。与此同时,东南亚国家的要素成本逐年攀升,越南土地租金已超过国内水平,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 10%,但仍有企业为规避欧盟加征的 10% 电动车关税选择在此布局。
这一趋势倒逼中国汽配企业从 “出口贸易” 转向 “全球供应链协同”。在 2025 中国(瑞安)国际汽摩配展览会上,300 余家企业展示了智能悬架、轻量化车身等前沿技术,试图通过技术升级打破增长瓶颈。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 Pro 版本减震器,通过提升乘坐体验和质保周期,成功打开欧美高端市场,其 “汽配贸易平台” 已吸引 201 家企业入驻,装配率达 50%。JN江南官网
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(36 万台,同比 + 26%)成为汽配出海的核心引擎。其中,插混车型出口增长 202%,带动三电系统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、快充模块和智能驾驶芯片需求激增。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预计 2025 年出货量超 10GWh,能量密度达 400Wh/kg,续航里程突破 1500 公里。福建省作为锂电池出口大省,1-7 月出口额达 616.9 亿元,占全国 25.1%,其中德国和美国是主要市场。
智能化技术的渗透进一步重塑竞争格局。长安汽车发布的 “北斗天枢 2.0” 计划,计划 3 年内推出 35 款数智新汽车,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3 级自动驾驶,2028 年升级至 L4 级。其天枢智驾系统将于 8 月在 10 万元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,AEB 避撞速度提升至 135km/h,夜视通行能力同级最优。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,还帮助企业突破欧盟 R155(网络安全)和美国 FMVSS(安全标准)等合规壁垒。
欧美加征关税和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的实施,迫使中国供应链加速海外布局。吉利与马来西亚 DRB-HICOM 合作建厂,奇瑞在西班牙合资生产,均旨在利用当地政策红利降低成本。然而,东南亚和墨西哥的本地化生产并非一帆风顺:越南产业链配套不足,70% 的原材料依赖进口;墨西哥劳动力效率仅为中国的 60%,且缺乏高端制造人才。
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 “核心技术国内研发 + 组装环节海外布局” 的模式。福州六和机械有限公司将铝电机壳、副车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留在国内,通过全自动可视化低压机实现一次性成型,而将简单装配环节转移至墨西哥工厂,既保证产品质量又降低关税成本。这种 “技术 + 制造” 的分层布局,成为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策略。JN江南官网
商用车配件在 2025 年一季度展现出强劲增长:福田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增长 170%,重卡出口增长 40%。氢燃料技术成为新增长点,潍柴动力与博世合作开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,功率密度达 4.5kW/L,可支持重卡续航 1000 公里。轻量化车身技术则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,使整车减重 15%,燃油效率提升 8%。
智能物流系统的普及推动商用车配件升级。宇通客车推出的智能驾驶重卡,搭载 5G+V2X 技术,可实现编队行驶和自动泊车,降低 30% 的人力成本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满足欧美市场对环保和安全的要求,还在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快速落地。
欧盟 R155 和美国 FMVSS 等法规的趋严,使质量与认证成为出海关键门槛。2025 年 1 月,美国发布 FMVSS 305a 标准,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电解液泄漏防护和应急响应文件,轻型车辆需在 2027 年 9 月前合规。欧盟则通过新电池法规,强制要求电池碳足迹标签和回收成分证明,钴、铅、镍的回收含量分别不得低于 16%、85% 和 6%。
中国企业通过 “技术 + 认证” 双轮驱动应对挑战。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已通过 UL 1973 认证,可直接进入北美市场;福耀玻璃开发的智能调光车窗,满足欧盟 REACH 法规对有害物质的限制,2024 年前 8 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 32.3%。此外,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自主品牌投诉量环比增长 12.4%,倒逼企业加强品控体系建设。JN江南官网
尽管对俄汽车配件出口同比减少 5.5 万台,但短期需求仍因国际品牌退出而旺盛。俄罗斯本土车企 AvtoVAZ 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从 2022 年的 35% 提升至 2025 年的 60%,但关键部件如 ESP 系统、ECU 芯片仍依赖进口。中国企业通过 “技术授权 + 本地化组装” 模式切入市场,如浙江亚太机电与俄罗斯卡玛斯集团合作生产制动系统,技术转让费用占合同金额的 20%。
然而,政策风险不容忽视。俄罗斯 2025 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要求国产技术占比达 70-85%,并计划对进口零部件加征 15% 关税。企业需在扩大市场份额与规避政策风险之间寻找平衡,如采用 “模块化设计 + 关键部件国内供应” 的柔性策略。
后市场服务的利润占比持续提升,电池回收、OTA 升级等业务成为新增长点。长安汽车推出的全球智驾服务网络,整合 AI 诊断、远程升级和电池回收,用户付费率达 35%。宁德时代与格林美合作建立的电池回收体系,镍、钴、锰回收率超 98%,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40%。
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在重塑竞争格局。上海万超汽车天窗开发的 “云服务平台”,通过实时监测天窗故障数据,为车企提供预防性维护建议,服务收入占比从 5% 提升至 18%。这种 “产品 + 服务” 的捆绑模式,帮助企业在低价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2025 年一季度的汽配出海呈现出 “政策倒逼技术、服务重构价值” 的特征。短期来看,企业需在贸易壁垒中寻找本地化突破口;中期需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研发;长期则要构建全球供应链协同与后市场服务生态。正如瑞安国际汽摩配展览会上展示的 “汽配贸易平台”,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,而是技术、合规、本地化与服务能力的综合比拼。只有那些能将挑战转化为创新机遇的企业,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先机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