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打开“电子衣橱”快速穿搭;午饭时“就”着“电子榨菜”大快朵颐;“电子保姆”随身带,提供贴心陪伴……以“00后”为主流年轻群体的“电子生活”呈现出全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。(《太原晚报》1月9日)
年轻人的“电子家族”不断扩容,涵盖吃穿住行。有的其来有自,譬如吃饭时看剧,这样的“榨菜”其实早就存在,JN江南只不过在“70后”“80后”童年的生活中,是以收音机里的评书形式存在的;有的源于行业细分,各种电子手环、手表,因为具有健康监测和预警功能,被关注身体的人群所需要,是保健治疗的一种补充;还有的则足够另类,譬如“电子养娃”,通过观看萌娃视频、点赞、评论,开启无痛当爹妈的日子,起到一定的治愈效果。在许多未婚族看来,既能收获快乐又不必付出太多成本,何乐而不为?
有科学家表示,电子化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依恋模式。的确如此,现实生活的疲惫与不确定性,自然会让人们寻求低成本获得情绪价值的方式,电子化的生活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。然而,其副作用不可不防,JN江南毕竟虚拟的物品、角色和关系,往往会讨好用户,沉溺其中只会加剧在现实中工作生活的不适感,进而愈发逃避。更何况,真实的世界远比算法构筑的假象更丰富,过度麻痹自身无异于筑起一道无形的墙。
不妨从两方面引导自身驾驭电子生活:一是尽量引导电子产品为现实生活服务,如智能手表等;二是把电子生活当成某种奖励,先完成某部分现实活动再奖励相应的“电子时间”,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平衡。一句话,“电子”虽好,也须有度,做人工智能的主人,同样需要学习和自律。